首页 > 学习资讯 >

明星更改学历,这事放到古代,会有什么后果

科举制,是一个划时代的制度,这是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。它顺应了共同地主阶级兴起的历史潮流,为地主阶级各阶层加入统治集团开辟了道路。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一直为后来的封建王朝所沿用,并不断发展和完善,成为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基本制度。与荐举制相比,它有利于选拔人才,提高行政效率,对维护封建集权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但是好的制度没有好的人来执行,同样的是漏洞百出,造假之风盛行。
近期明星仝卓自爆自己往届生改应届生,造成了很大的社会影响,也促使山西教委严查此事。联想到去年明星翟天临学历造假,也让三金不禁想到,古代人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?类似事件如果发生在古代,会有什么后果呢?
一、荐举制度漏洞重重,阶级固化严重
隋唐之前,古代人想做官,一般会通过两种方式。
一种是世袭制。世袭制顾名思义,自己的祖先帮助打下江山,论功行赏下,为了表示对开国功臣的感谢,因此允许他的子嗣继承祖先的爵位。一般继承的顺位,都是长子来继承。这里世袭制,又分两种。一种是“无差别继承”,比如一等公爵,世袭下去,一直是一等公爵,直到国家灭亡。一种是“降级式继承”,即一开始是一等公爵,到了儿子那一辈是二等公爵,孙子呢,就是三等公爵,以此类推,最后直到没有官职爵位。这是一个国家高等贵族里比较流行的官职爵位方式,这个圈子一般比较难以打破,也不能打破,否则皇家就会被冠以过河拆桥、忘恩负义之名,那就相当不明智了。
一种是被广泛应用的荐举制。荐举制是由当地官员,或者政府官员写举荐信,一般会举荐自己当地的有名的人才到政府,政府稍加考察后会录取,为皇家所用。相信看到这就有朋友知道问题所在了,举荐制,很容易变成任人唯亲,举荐自己的亲人或者有利益关系的人。同时被举荐人也无可避免得会成为举荐人派系中的一员,久而久之,派系林立,对国家不是一个好消息。
举荐制的弊端由来以及,而且举荐过程中,很容易发生造假问题。比如在西汉时期,举荐造假之风盛行。很多被举荐人并不具备资格,为了让自己的履历更加“高大上”一些,干脆将历代先贤的文学著作稍加修改,也就是现代俗称的“洗稿”,从而光明正大得获得举荐资格。此风造成了学术界的强烈抵制,众人上书汉灵帝。汉灵帝获悉此事以后勃然大怒,不但严查此事,举荐人和被举荐人统统下狱。同时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,将历代先贤的文学巨著镌刻于石头之上,使得“洗稿”之风得以控制。
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,在隋唐之前,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,且漏洞不少。而且更让我们自媒体人值得注意的是,只有持续不断得原创才是生存下去的硬道理。
二、隋朝开始的科举制打破阶级垄断,但仍有孔可入
隋文帝杨坚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才大略的千古帝王,他有很多超越古代的政策非常令人震惊,在这里我们只讨论他发明的科举制度。科举制度是一套严谨的国家选材方式,从地方到政府都有一层层的选拔方式,一直到最终的殿试,由皇帝亲自来主持。这一套严谨而周密的方式让所有的寒门看到了进阶的希望。因此寒窗苦读成了最有效成为上流社会的方式。但是好的制度,最后如果没有好的人来执行,仍然会得不偿失。
在武周时期,宠臣张易之权倾朝野,因此走他的门路来投官的大有人在。就有一个薛姓考生,托重金买通了张易之,想在科举之中一举中第。张易之也算办事,将此人姓名告诉了此次主考的大臣。可惜该大臣忙到最后,没记住薛姓考生的全名,问张易之的时候,张易之也忘了名字,只记得姓薛。没办法,拿人钱财要办事啊,张易之大手一挥,当时考试的六十多个薛姓考生全部榜上有名。全榜有一百多人,姓薛的就占了三分之二,这极为不正常的行为最后也在张易之的授意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。
三、明朝科举制度达到顶峰,但八股文害人不浅
科举制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,终于在明朝到达了顶峰。朱元璋为了发掘人才,不惜重金开创了国子监,也是后来国家大学的前身。平民出身的朱元璋,给了大量平民通过科举制度跻身国家权力机构的机会。但同时朱元璋已经身为当权者,他仍然想通过科举制来控制世人的思想,以达到控制国家的目的。因此八股文应运而生。
八股文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,阻碍了国家招募有用的人才,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。同时,八股标准后来成为了一种死教条,它同时限制了人们的思维,扼杀了人们的创新能力,使人们直接受制于集权统治。人们思想的压抑阻碍了人们实践能力的发展,它阻碍了人们的思想,阻碍了创造力的有效利用,阻碍了历史的进步,是一种知识的倒退。
虽然是这样,造假和徇私舞弊仍然是被大部分人不齿的。曾经有主考官在科举过程中被发现徇私舞弊,朱元璋一气之下,当庭下令斩首,震慑巨大。
科举制,虽然在明朝之前几百年都有效得帮助了国家选取人才,但是它终究是披着统治者工具外衣的手段而已。而明朝则将它赤裸裸得呈现在人民面前,读书人只能按照当权者设定好的思想去思考,去创造。这在当时的社会思想是极大的打击,说学术倒退一点也不为过。
四、国家破灭,科举不在,清朝的灭亡让科举制画上了句号
清朝在开国期,对科举制的重视程度非常高,对徇私舞弊,学术造假打击得非常厉害。但是由于清王朝的懦弱和世界文化的冲击,科举制逐渐不再适合当时选拔人才的标准,因为西方的知识在不断涌入,科举制学习的知识不再实用。因此清朝最后废除了科举制,然后举办了学堂来弥补废除科举制带来的人才选举的断层。持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,最终落下帷幕。
一个制度的,同样有自己的时效性。科举制创立之初,是为了迎合当时兴起的地主阶级,让逐渐壮大的地主阶级能够进入国家的权利机关,以平衡各方的关系。同时也可以更加公平公正得为国家选取人才,打破士大夫阶层的统治垄断。随着西方文化的融合,科举制度的缺陷日益扩大,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,被淘汰也是在所难免。
总结:
科举制度完美得适应时代潮流,替代了举荐制,成为了封建社会主要的人才选举手段,给了当时兴起的地主阶级进入政坛参政的阶梯,在世界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它打破了仕族社会对上层统治的垄断,给了平民社会以希望。虽然过独木桥者甚少,但是它仍然是平民进入上流社会的捷径。
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腐朽,科举制自身的漏洞也逐渐凸显。尽管当权者都会对造假者予以惩罚,但科举制逐渐成为了当权者控制世人思想的工具和手段,最终退出历史舞台,也是理所应当的。而造假者无论在哪种制度下,都应该被唾弃,被抵制,这也是任何制度都不应改变的。

高起专 专升本 高起本 修二学历 报考条件 免考政策 查询学费 改革政策 截止时间 快速了解 >>